子宮中隔是胚胎發育10~12周,雙側副中腎管合并后,中隔未能吸收或未完全吸收而形成,易引起不孕、流產、早產或胎位異常。20世紀80年代后,宮腔鏡迅速發展,使子宮中隔的診治發生了質的飛躍,宮腔鏡子宮中膈切除術成為治療子宮中隔的金標準。
一、子宮縱隔的發生
子宮畸形人群發生率為4.3%左右,不孕婦女中占3.5%,反復流產婦女中占13%,而子宮中隔占35%,其中20%~25%的患者妊娠失敗。子宮中隔分為完全性及不全中隔,完全性子宮中隔常合并有陰道縱隔。
子宮中隔婦女發生不良妊娠的原因認為是中隔由相對較少血管的肌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覆蓋其表面的子宮內膜對雌激素無反應,故當受精卵在中隔著床時,因血供不足影響胎盤胎兒發育而導致早期流產,因宮腔形態改變,易引起中晚期流產或早產的發生。
二、子宮中隔的診斷
包括超聲、宮腔鏡檢查、子宮碘油造影及磁共振(MRI)等。MRI是診斷子宮中隔的好方法,準確性在95%~100%,但費用相對較高。宮腔鏡聯合超聲檢查是目前國內術前診斷子宮中隔的較好方法,診斷符合率宮腔鏡檢查為94%左右, B超87%左右。
三、子宮中隔的治療
因子宮中隔患者中只有20%~25%的患者妊娠失敗,所以子宮中隔的手術適應證為:
1、原因不明的不孕癥者
2、有≥ 2次自然流產史者
3、準備行輔助生殖者
腹 腔鏡監護下宮腔鏡子宮中隔切除術是治療子宮中隔的標準術式。傳統方法為開腹手術,將中隔連同部分宮壁一并切除,創傷大,恢復慢,子宮壁留有疤痕,術后需避 孕2年左右才能受孕,且須行剖宮產分娩。同時,開腹手術易引起盆腔粘連,增加了繼發不孕的危險性。而宮腔鏡子宮中隔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3個月即可 妊娠,且足月后可經陰道分娩。
四、宮腔鏡子宮中隔切除術后療效
在本人研究的107例子宮中隔患者時發現,宮腔鏡子宮中隔切除術后,患者生育結果明顯改善,自然流產率由術前的93.10%下降至術后的29.09%,p<0.01;分娩率由術前的3.45%上升至術后的52.73%,p<0.01,均有顯著性差異。
子宮中隔是否導致不孕尚有爭論,本研究隨訪了15例術前原發不孕患者,結婚2~6年,術后已有3人(20%)足月分娩。我們認為有子宮中隔的不孕婦女,治療是需要的。